小米有品、淘宝心选、京造、苏宁极物??网易严选之后,众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制造业大军,开出一波带有“中国版无印良品”意味、主打新中产生活方式的精选电商及线下店。
在众后来者中,有多年制造业积累的小米,被外界视为网易严选最有力的竞争者。一个从智能硬件向家居用品拓展,另一个则走了相反的路径,但却殊途同归,卖手机的小米卖起了床上四件套,而卖拖鞋、袜子的网易也卖起了插线板、音箱。
如果说做家居的网易做硬件算是一种进阶,那么以手机硬件“出道”的小米,为何会看上家居杂货这门小生意?日前,钛媒体专访了小米生态链副总裁、小米有品总经理高自光,和他聊了聊小米踏入生活消费领域的逻辑,以及小米眼中的新消费趋势。
“码农”小米为何做家居?
高自光喜欢以“码农”这个称谓自嘲,从腾讯到小米,他曾被委任过多个产品负责人的重任,在这样一个“码农”眼里,产品都是由一行行代码敲出来的,生意归结到底都是围绕着用户需求的产品,而这也是小米做零售的逻辑。
小米有品上线于去年4月,是由米家APP拆分而来,它的前身是米家App dock 栏的一个电商入口,主要向用户售卖一些硬件周边和耗材,而之所以将这部分拆成一个单独的APP,小米有品在上线之初称是为了“提供用户更完整的电商购物体验,以及更丰富的居家生活产品”。
事实上,小米早在2016年年底就已经有了独立小米有品的考虑,直到2017年12月12日,雷军正式发布内部信,宣布原属MIOT(小米物联网)团队的小米有品团队独立拆分成有品电商部门。
小米生态链副总裁、小米有品总经理高自光
在小米有品之前,高自光在小米负责的是物联网业务,在这期间生成的大量数据,让小米发现用户还有很多丰富的需求是没有被满足的。由于小米此前售卖的多是以硬件为主的偏低频产品,所以小米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提高与用户间的交互频率。
同时,做电子产品起家的小米,以男性用户居多,所以小米有品也承担了小米优化用户结构的职责。“我们没有微信、没有爱奇艺这样的产品,所以我们就只能走另外一条路,我们在想,我们的用户还需要什么,另外我们对女性用户的服务也太少了,这个就是我们切入生活消费的思考。”
而一直以来,小米内部也不断在探索,在手机上被印证成功的小米模式是不是可复制的,所谓小米模式,即爆款模式,用小米的话说就是,“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做感动人心、价格厚道的产品”。
于是五年前,小米从手机扩展到智能硬件,通过投资一些智能硬件公司的方式,开始做起移动电源、手环、空气净化器、智能扫地机器人,建立起小米生态链。
随后,在智能硬件上尝到甜头的小米,又有了向生活消费品延伸的思路,随即就有了小米有品。
不过与其他采取ODM模式的精选电商不同,小米有品采取了自有产品+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产品+第三方品牌产品的方式。
在过去五年间,小米陆续投资了两百多家硬件生态链公司,这项投资计划,是小米在产品线丰富性和专注度间平衡下的结果。在高自光看来,如果小米选择所有产品都自己做,将会导致公司的过度膨胀,同时很难保证每一个业务都能获得持续的发展。
“核心业务之外的那些业务难免会成为边缘,那么就很难有持续发展的动力,而且做产品,品质的把控和持续迭代很重要,如果我们自己团队今天要管理1万件产品,全是我们自己的牌子,那不出多久小米就会成为一个20万人的企业。”高自光说道。
小米模式与小米的价值观
基于这些思考的小米,从五年前开始通过投资生态链公司的方式丰富产品线,只保留手机、电视等几个核心硬件外自己做。
与很多公司在投资上“买买买”的方式不同,小米的投资策略是占股但不控股。高自光说,小米投资生态链公司的目的,是想要借由股权关系,建立起与公司的持续沟通,从而不断传递小米的理念和价值观,保持生态链公司与小米在步调上始终一致。
“我们对产品的把控不是通过简单制定一套规则,通过审议前的审核、审议后的抽检来解决,那是法律,法律很难解决所有问题,当然我们也有规则,但更多时通过投资建立一个不断沟通的过程,才保证那么多企业,始终和我们坚持差不多的逻辑。”高自光说道。
价值观,是小米在公开场合经常提及的一个词,在高自光看来,这个词看似看似简单,却是小米能够走到今天的关键。
“很多人问为什么你的东西做的那么好,还卖的那么便宜,这里面其实涉及了一个问题,就是如何保持在诱惑面前坚持自己,这个东西明明卖10块钱也能卖,卖20块钱也能卖,如果是差一倍的价格,那一年就会少赚多少个亿,要想抵挡住这种诱惑,是非常非常难的。”
高自光告诉钛媒体,要想成为小米生态链公司中的一员,第一条就是认同小米模式和小米的价值观,其次才是运营产品的能力,包括生产到迭代再到售后的全过程。
而在研发和供应链能力之间,小米更看重企业的含设计能力在内的研发能力,高自光表示,对于一些供应链能力缺失的企业,小米会帮助他们对接一些已有的合作伙伴资源。
此外,小米的设计团队也会参与到与生态链企业的联合开发中去。“我们很多产品都不是说我去工厂买一个回来,而是与生态链企业一起去研发的,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的产品。”
在小米有品总部,钛媒体就体验了一款感应式洗手机,手一伸就会自动出泡沫,这款产品就是小米与这家日化企业基于双方特长,在双方的反复探讨中形成的一个创意。
“这个是一个很典型过程,因为他对于日化很了解,我们对互联网、对智能硬件很了解,那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痛点,然后我们共同定义完这个产品,他再去研发、开模、制造、测试,然后才出来这样一个产品。”高自光介绍道。
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同行能一年作出一万SKU,而小米有品至今只有三千多个SKU的原因。从定义一个产品到最终面世,这样一个个漫长的周期,让小米有品的SKU涨的很慢。
在高自光看来,那种从工厂扫货的模式确实在SKU扩充速度上具有优势,但往往在产品上缺少独特性,此外,一家企业去自营一万个SKU,在品控方面的难度也很大。
所以小米有品的解决方法就是,一个品类对应一两个合作企业,来专注于这个品类产品的研发和版本的更新,同时由于采取了保留企业品牌、非贴牌的方式,企业的主人翁意识也会让其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。这样就极大的减轻了小米的压力,只需在整体上进行流程化的管控。
小米招股书显示,截至2018年3月31日,小米投资、孵化的公司数量已经达210家,其中超过90家公司都是从事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产品的研发。
据高自光透露,小米有品预计将通过这样与生态链公司协作的方式,用一两年的时间,覆盖生活消费场景中80%-90%的产品,每个品类采取少量SKU的精选模式,通过具有一定原创性的产品,解决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痛点。
“今天的电商,或者说零售,已经竞争很激烈了,而且你也没办法去跟京东、天猫去竞争平台性,所以你需要去考虑,是去做一家平台还是做一个产品,我们目前的想法就是,安安心心的做一家产品公司。”高自光说道。
互联网巨头为何纷纷加入制造业大军?
在互联网早期时期,主流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流量变现,而小米的崛起让很多人发现,从制造业入手,打造出一款高性价比的商品,也有机会做成一家大公司。而随着线上的想象力开始变小,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加入制造业的大军。
于是我们看到,早年曾坚称不做自营的阿里推出了淘宝心选,随后包括京东、苏宁等在内的零售巨头也相继推出自营精选电商和线下店。
谈及这种变化,高自光认为,互联网企业纷纷涌入制造业,其实当下零售环境变化的一个衍生品,原先相对割裂的线上上下走向融合,这使得整个零售领域发生了一些新的演变。
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个方向:一个是流量获取形式上的演变,另一个是品类上的演变。以拼多多、云集为代表的社交电商,就是改变了原来搜索电商时期的流量获取方式。而品类上的演变,则是由消费升级的趋势带来的,即不再拼流量,而是通过精致、独特的商品本身来吸引顾客。
此外,在制造业领域也在同时经历着一些变化,一方面很多共产面临着出口萎缩的困境,另一方面内需却在不断增加。但内销对于一些缺乏国内流通经验的工厂同样不好做,于是这也成了很多零售巨头看到的机会,让他们纷纷加入制造业大军。
而关于消费升级,一直以来也有两种不同思路,一种认为消费者愿意以更高的价格,享受更好的商品和服务;另一种则认为消费升级并不意味着更高的价格,而是让消费者用更少或者相同的价格,获得更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。
小米显然倾向于后者,在高自光看来,随着信息不对称的下降,除了一些奢侈品,大多数品牌都很难再靠品牌溢价去赚钱了。
“现在90后、95后的主流消费人群,他们的受教育的程度、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和以前不一样了,电脑CPU多少钱、内存多少钱,硬件成本他们上网一查就知道了,这是信息时代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下降。”
高自光认为,信息不对称的下降,必然会让过高的品牌溢价被砍掉,只保留合理的溢价范围,这是小米坚持的趋势。而爆款模式,就是小米能够做到提质不提价的核心,即砍掉不必要的小众需求,用高质量的制作满足多数人的需求,通过提高出货量来分摊成本。
为了能让消费更直观的体验到产品,小米有品也开始陆续在线下布局起门店,高自光告诉钛媒体,小米有品开线下店的目的,主要是希望能让用户直观的体验科技和生活相结合的感觉,“因为原来小米更多强调的是科技感,就是我们的电子,今天我们想要把生活品和科技放在一起,一面科技、一面艺术,在一个店里面呈现出现。”
不过,面对如今线下高额的开店成本,小米在开店方面也表现的十分谨慎。上个月底,曾有媒体报道称小米位于南京的首家门店开张,高自光告诉钛媒体,这家位于南京总部内的门店目前还是一家测试店,用于测试无人支付等一些新技术,在这家店之后,小米有品会再开几家门店来测试消费者的认可度。
高自光表示,线下开店分为小规模做和大规模做两种,小规模做的逻辑更多是为了品牌曝光而非卖货,而要想大规模铺设,则取决于单店毛利是否能支撑住成本,而对现阶段的小米有品来说,还很难在两种模式中作出判断,只有在少量门店一段时间的测试后,才能最终得到答案。